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么?雖說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一定有基本的標準。筆者認為好課的基本標準之一是摸清學情。這里的“學情”是指班級學生的數(shù)量、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綜合素質等。
“因材施教”是孔子上好課的標準。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兩點,一是根據(jù)學生的個人素質來教,二是“小班”教學。在《論語·先進篇》中,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回答:“你父親、哥哥還在,怎么能聽到就做呢?”冉有也用同樣的問題問孔子,孔子卻回答:“聽到了就去做?!惫魅A很奇怪,問孔子為什么給兩個人的回答不一樣??鬃哟穑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笨鬃恿私馊接校辞螅┬愿袢崛酰鍪氯菀淄丝s,所以就給他鼓勵;孔子了解子路(即由)性格魯莽,勇于作為,所以讓他有所節(jié)制??鬃釉诨卮饘W生有關孝、仁、政、君子等問題時,總是針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回答。這都是建立在孔子對弟子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是孔子上好課的另一條標準。很多教師都在學生“不憤”“不悱”的時機上下功夫,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人人都認為啟發(fā)式好,可在實踐中卻“啟而不發(fā)”,原因何在?“不憤”“不悱”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后產生的情形,即學生在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學生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時候。抓住這個時機,孔子才“啟”才“發(fā)”,所以取得理想效果。反觀現(xiàn)狀,學生有沒有進入“憤”“悱”的學習狀態(tài)呢?教師判斷清楚沒有?在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習狀態(tài)時,教師就急于“啟”急于“發(fā)”,結果只能是“啟而不發(fā)”。
“教學相長”也是孔子上好課的標準。一節(jié)課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構成,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是師生都能有所“得”,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師生共贏。教學相長是所有教師所期盼的,可是,坐在課堂里的學生不一定心在教室。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的種種激發(fā)策略還起作用嗎?學生有了最基本的學習愿望,教師的激發(fā)與引導才會有的放矢,一系列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順利展開。由此觀之,如果忽視了“學情”這一重要前提,那么教師的“主體主導、學有所得、明確目標、預設生成、教學特色、展現(xiàn)形式、有機拓展”等作為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摸清學情是教師必下的功夫。制定好課標準時,更要將學情列入基本標準之中。如此,教學才會雙贏。
?。ㄗ髡呦堤旖蚴刑旖蛑袑W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7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643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