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長沙城西望,煙波浩渺的湘江西岸,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峰綿延屹立。
這里,就是岳麓。
這里,素有靈麓之稱。
靈韻縹緲煙雨,綠水環(huán)抱青山,楓林掩映亭臺,弦歌穿透層云。岳麓山上,是讀書清心的上佳之所。
岳麓書院講堂兩側,懸掛著一副長對聯(lián):“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shù),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p>
這是千年書院36副對聯(lián)中最長的一副,雖然不及王闿運那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來得霸氣,也不如大門口集句“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盛名遠揚,但此中66個字,直接道出在此勝境讀書的達觀通透。
朗月清風,衡云湘水。
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尤其一句“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見證了清乾隆年間岳麓書院老山長曠敏本“為圣賢傳道,為生民立命”的育才初心,激勵岳麓學子要將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的思想融合到一起。
乾隆二十年(1755),55歲的衡山大儒曠敏本獲聘岳麓書院山長。他在前任山長王文清的學規(guī)基礎上增訂六條箴規(guī)“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yǎng)、瞬有存”(即《六有箴》),又給士子們立了規(guī)矩。
少年時就愛遠游修學的曠敏本,原本在京城獲得了施展才華的機緣,在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讀書時,曾被考察遴選為景山內廷教習,后在乾隆元年考取進士,擠入翰林,獲選庶吉士。不幸的是,他身體抱恙越來越嚴重,只好請辭回到老家衡山,筑室南岳舜洞下,署曰岣嶁精舍,自號岣嶁散人。以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如果做官,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他及時退回做學問、育人才,卻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例外。
他也在教育我們,修學儲能、成才立世,更要有一個好心情。即便努力了,沒有好機遇,也不能失望悲觀,不如登岳麓山去感受明月清風,把自己融合到大自然中,天人合一;一旦成功了,也要胸懷天下,忠愛國家,孝養(yǎng)父母,明確自我與他人、個人與集體、道德與事功、認知與自覺,乃至底線思維與文明進步等,決不能成為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將應考出仕作為讀書的唯一目的,把個人的榮辱得失凌駕于家國利益之上。
以聯(lián)中深意為懷,以傳道濟民為念。雖然曠敏本僅任職三年便因母喪而離職,然其留與書院的兩聯(lián)達觀之語,讓每每登臨講堂的我,總要虔誠默念一遍。
不能經(jīng)世致用,也要如一縷清風、一瓣明月,活一個斯文,自有一番精彩人生。
二
歲月不居,人文有自。湖湘文化源流久遠,瀟湘勝境山水靈秀,然而此中本土人杰稀少,偏有外來文人墨客接連寓湘,撐起了湖南文脈綿延里一道獨特的風景??v是亂世,唐末五代的山中僧侶以岳麓山中的靈韻之地,開始探索試驗“儒者之道”,置地建屋,招生興學,以改變當時“風化陵夷,習俗暴惡”的社會亂局。
及至趙宋立國,在文化育人的一席安寧之中,寄望蕃育幾多嘉樹點染山河錦繡。朱洞知潭州(今長沙市),下車伊始更有志興學岳麓,大公無私,擴充規(guī)模,添置圖書,擴建為書院。二十多年過去,北宋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知州。他是一位為民盡職、敢于擔責的廉潔好官。明末周圣楷在《楚寶》卷三十四中,專辟一節(jié)寫李允則,稱贊他“蠲除賑貨,乃救災第一急者。李允則先賑后奏,乃救時第一奇人!”
他一邊做好知州,一邊著眼未來,制定岳麓講學、藏書、祭祀和學田四大規(guī)制,強化書院教育功能……他創(chuàng)辦了一種開放自由的教育方式,并將此如“磨血事業(yè)”一般堅持下來,終于有了岳麓書院的草創(chuàng)成功。
盡管他只在長沙做了三年官,但迄至今日,千年過去,凡走進岳麓書院者,凡了解岳麓書院者,凡研究岳麓書院者,都在感念李允則當初興學于斯、擴建于斯,致使書院文脈千年遐昌,故而有大學者王禹偁激情感嘆“誰謂瀟湘?茲為洙泗。誰謂荊蠻?茲為鄒魯”的盛譽。
李允則走了,但他留下的岳麓書院很快如冬霜里的麓山楓葉,紅了。就連遠在開封都城里的真宗皇帝,也知道了湖南有一座岳麓書院。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皇帝主動約見時任岳麓書院山長周式,邀他出掌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以主簿之職掌天下之學。當時的岳麓書院,尚為民間私學,但周式并不想憑借一“岳”而起,婉言拒絕了浩蕩皇恩。他還是要回長沙,繼續(xù)教化湘中士民。
真宗為周式之舉感動,命其以國子監(jiān)主持岳麓院政,并御賜宮廷藏書副本,動情地為岳麓書院題寫匾額,褒揚其沉潛堅守,“于是書院之稱始聞天下”,正式拉開了岳麓書院薪火相傳、千年不輟的文化勝景。此次皇帝見山長,也成為宋代書院史上唯一的特例。
南宋初年,出身高貴的張栻“少年留心經(jīng)濟之學”,雖然同其父張浚一樣,不能逆轉朝廷偏安的命運,但他將周敦頤至胡宏一脈開啟延續(xù)的湖湘學派發(fā)揚光大,熔鑄理學宣揚。張栻寓居長沙,獲湖南安撫使知潭州的劉珙任用,參與重修在戰(zhàn)亂中廢棄的岳麓書院,并在《潭州重修岳麓書院記》中強調岳麓書院的辦學旨在“成就人材,以傳道而濟斯民也”。
劉珙讀完滿紙濟世育人情懷的“書院記”,感嘆唏噓。他看到了復興理學的希望,趕緊聘世交老友張栻掌教岳麓。這就很快有了張栻打破門戶之見,邀約千里之外的閩學宗師朱熹相聚岳麓,誕生了一場著名的論學。
朱張會講可謂中國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一道亮麗的勝景。南宋乾道三年(1167)九至十一月,就在岳麓書院一方勝境之中,二人論道中庸之義,三個晝夜不歇,聞者咸來,“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少長咸集,談經(jīng)論道,如此盛況,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也是湖湘文化發(fā)展史上的豐采壯舉,從而堅實了岳麓書院作為中華文化名區(qū)與人文高地的地位。
江南各省乃至四川都有眾多士生遠道來長沙從學,以至人們“以不得卒業(yè)于湖湘為恨”,即將自己不能在岳麓山下追隨張栻學習視若非常遺憾的事。此時的岳麓書院,與朱熹的白鹿洞書院、呂祖謙的麗澤書院、陸九淵的象山書院,分別推動著湖湘學、程朱理學、中原文獻之學、陸氏心學的繁榮發(fā)展,堪稱全國四大學術中心。岳麓書院作為湖湘學派的大本營,更是以“湖南一派”于宋代學術“當時為最盛”。
岳麓興學,朱張傳承,使湖南一改過去文化落后的局面,由“荊蠻之地”一躍可與禮樂勝地洙泗鄒魯媲美。張栻死后,門人改為其他學術流派,湖湘學派慢慢分裂,迄至宋末,元軍圍攻潭州,學子放下書本,拿起武器,與軍民一同戰(zhàn)斗,絕大多數(shù)以身殉國。
這些,又何嘗不是朱熹留在書院講堂里“忠孝廉節(jié)”的歷史注腳和生動實踐呢?讀躍然紙上的字,讀家國天下之情,“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也就成為湖湘士子的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
縱然刀光劍影、鼓角爭鳴,毀壞了視覺里的院墻,消亡了血肉上的歸屬,創(chuàng)造大道南移的湖湘學派不復傳承,但湖湘文化依然集大成于岳麓書院,薪火永續(xù)。湖湘士子的血性,依舊如麓山紅楓一樣燦燦閃亮,依舊讓道南正脈影響泱泱傳承。
三
岳麓書院設有文廟,即便在歷史的煙云中曾經(jīng)不幸被七毀,卻又涅槃重生地七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岳麓書院的文廟建有一間船山祠。這是后人紀念王夫之的場所。他是繼周敦頤之后,從祀岳麓書院文廟的第二人。周氏從祀,是因為其開啟湘學一脈,為張栻的前輩祖師,而王夫之卻只是在岳麓書院讀了一年書的肄業(yè)生。但是,王氏卻以其幸運與不幸,成就了他偉大的人生。
王夫之生于書香門第,少年有才,得家鄉(xiāng)首富陶萬梧看重,成為其乘龍快婿。少年夫妻,琴瑟和鳴,陶氏女欣賞王郎的好學進取,激勵他訪名師修學儲能,王夫之也考進規(guī)制不少的岳麓書院,成為這座學府的山長吳道行的得意弟子。
岳麓書院以一種開放的教學理念傳道育才,而非單一地培育科場的苦行僧。吳道行傳承朱張之學,再三強調,他所教導的既不是利益之徒,也不是庸碌之輩,而是培育經(jīng)世濟民的人才。
明朝覆滅,無心政治的吳道行以絕食的方式身殉大明王朝。王夫之身上有著強烈的道德英雄主義,但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能心懷故國,帶著父兄妻兒逃難。他參加過武裝反清,遭到清廷追捕,只好化名瑤人,躲在衡陽西渡金蘭石船山附近的草堂里研究學問。經(jīng)歷了太多生離死別,看慣了政權明爭暗斗,他總結出一個道理:文明的傳承要比朝廷的更替重要得多。
藏匿于瑤峒,時刻警惕著清廷的追捕,在緊張的環(huán)境下,王夫之焚膏繼晷,日夜著述,傳至后世的著作約有73種、401卷。他的研究包羅萬象,甚至對社會經(jīng)濟、商業(yè)功能、貨幣流通等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提出了“通天下以相灌輸,上下自無交困”。
王夫之主張經(jīng)世致用,堅持實事求是,也強調“知行相資以為用”,唯有知行合一,方能正道致遠。他大膽地批評前輩先師的理論缺陷,推動了儒學的發(fā)展,契合了韓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傳道精神。唯有如此,方能推陳出新,使湖湘文化得以更好地發(fā)展,而非始終端著老祖宗的那碗飯,拾人牙慧,故步自封,這也與岳麓書院一直強調傳承的實事求是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名非天造,必從其實?!贝街?,即是愛國之道、忠義之道、清廉之道和大學之道。這種由王夫之所代表的傳道精神、經(jīng)世情懷,在岳麓書院被繼承、被豐滿,在瀟湘大地被弘揚、被吸收,塑造了新時代的文化高地岳麓書院,影響了一大批有志于改變中國命運的湖南人,如晚清重臣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如共和捍衛(wèi)者黃興、蔡鍔,如致力于推動千年書院定名湖南大學實現(xiàn)歷史文化傳承的著名教育家楊昌濟……
文脈鑄魂,精神所系。我想起最初寫一篇關于書院文化的評論時,并沒有真正走進過書院,也沒有撫摸過斑駁院墻上陽光的溫度。就連平時假日里經(jīng)常去爬岳麓山,也沒有進入山腳那一方掛有“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門聯(lián)的岳麓書院,感受千年文脈的庭院深深。
而今,我喜歡緣楓葉掩映的愛晚亭下行,一路走向西門出口,在山上望著岳麓書院里的古色磚瓦、青色幽徑,好想在這座千年書院中虔誠地讀一部大書,也讀從這里走過、被赫曦照亮的一群群人。
赫曦歸來,麓山日暖,楓林嫣紅歲月,同學少年。傳道濟蒼生,會講論天地,懷古憂今時,掛牽。誰在,立德照嘉言,家國,為功著宏愿。民物命以立,典藏圣賢,余波于斯涌長天。
青春如詩,韶華流年,瀟湘洙泗為盛,敢為人先。道南傳千載,楚材蔚萬里,朗月共清風,悠然。我愛,斯文報無限,金玉,芳草郁華年。廉節(jié)赤子心,求是登高,日月于斯會山川。
(作者單位系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7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643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