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市三個初中生合謀殺害同學的案件震驚全國,雖然更翔實的細節(jié)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從目前報道的一些信息來看,他們在剝奪一個鮮活的生命之后依然一如往常地上學、打游戲,對他人生命的冷漠和麻木不仁令人發(fā)指。不久前發(fā)生于美國的硅谷高材生殺害妻子的事件,同樣令人扼腕痛惜。有的已是功成名就的人生贏家,有的年少初長還沒有成人,可是他們的生命花蕾卻都已凋謝。在這些極端案例中,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海外學子,似乎都遭遇了人生的“死穴”。這些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筆者看來,這些悲劇的發(fā)生與學業(yè)成績和智力水平無關,但都與人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嚴重缺失相關。
素質教育的外延包括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兩個維度。一個人的發(fā)展、成功和幸福,是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與情感能力屬于非認知能力范疇。考試成績主要和認知能力有關,而處理各種關系就主要靠非認知能力了。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斷與不同的人處理各樣的關系,關系的處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活的幸福度和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而關系的處理最需要的就是社會與情感能力。
長期以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更多注重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將注意力聚焦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和考試分數上,普遍忽視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對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一些地方更是一個盲區(qū)。而這個重要能力恰恰是需要后天在家庭和學校、在父母的陪伴和師生相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的。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他們既沒有從父母那里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和相處,在遇到困難時也沒有得到及時的支持和幫助。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出現偏差時,也無法得到父母及時地引導和矯正,日積月累就容易導致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出現甚至是災難的發(fā)生。家庭是訓練和培養(yǎng)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的主要場所。孩子如果缺乏與父母和家人的交流和溝通,無疑給這樣一門重要的成長必修課留下了嚴重的空白。
學校也是培養(yǎng)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重要場域。學生的素養(yǎng)應建立在認知基礎、健康基礎、社會與情感能力三大基礎之上。在學校的社會關系中,學校歸屬感指數、師生關系質量、同伴關系狀況和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密切相關。學校在實施知識體系教育的同時,必須注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強化班集體文化建設,讓每一個孩子對班級、對學校都有歸屬感。這一點對于留守兒童意義尤其重大。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做孩子的知心人,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友好合宜的伙伴關系,讓學生敢于對欺凌和不良行為說“不”。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父母保持必要的溝通。如果老師是可親可信的,師生關系是融洽的,一旦遇到問題,學生就愿意求助老師。教師和家長都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在處理問題和化解危機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學會自控,增強抗壓力。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已成為一個受到關注的社會問題。雖然出現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很多,誘發(fā)因素更是復雜,但從根本上來看與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缺失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社會與情感能力與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正相關,社會與情感能力較高的學生往往表現出較高的幸福感水平和樂觀水平。所以,從長遠來講,注重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之策。
隨著AI時代的來臨,知識的學習將變得越來越簡單而高效,面向未來,人們不應該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簡單重復的機械性學習和記憶性學習上,更應該學習和操練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學會安放自己的心靈,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學會與人恰當地相處與合作。社會與情感能力是可以訓練的,可以在與家人的互動中練習,在與老師和同學的相處中操練,在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和生活體驗中習得。當下,培養(yǎng)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重要而緊迫,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建立共識、形成合力,共同為孩子們上好社會與情感能力這一人生的重要課程,才能為下一代的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的根基,才能真正幫助人們實現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7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643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