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魯迅的故鄉(xiāng)。
6月,尚未進入梅雨季節(jié),空氣涼爽而濕潤。追隨著課本中歷久彌新的文字印記,記者來到紹興,探尋魯迅青少年時期的足跡。青磚黛瓦、烏篷船、石拱橋、臺門、深巷、河流……眼前的景致與魯迅先生筆下的風貌開始重疊。
今天,紹興城內(nèi)到處是魯迅印記。在從百草園走向三味書屋的短短路途中,在街頭的雕塑上,在紀念館的陳列中,甚至在處處可見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上,魯迅及其筆下塑造的人物,依舊鮮活。走入其中,磅礴的生命力仿若穿過百年光陰,渲染出一片光暈。
一段路途,探尋少年魯迅的成長足跡
一個名叫周樹人的紹興人,在成為魯迅之前,有著怎樣的故事?或許,我們可以在紹興這座古城找到答案。
從咸亨酒店出發(fā),短短幾分鐘的腳程,前方便是魯迅故里的長街。魯迅故居、魯迅祖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周家新臺門、紹興魯迅紀念館等人文古跡,倏忽間將一派江南古韻浸潤進那段文化的過往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段路到底有多長?有著怎樣的景致?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近旁,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相信有不少都是慕著魯迅先生文字的雋永而來。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穿過魯迅故居長長的狹窄走道,走進后院百草園,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這段文字,真真切切出現(xiàn)在眼前。那些耳熟能詳?shù)恼n本段落便開始在腦海里閃回。
魯迅的文字是有力量的,同時也承載著深厚的情懷。
“魯迅先生在描述百草園的段落里,一共寫了幾種植物、幾種動物?”百草園內(nèi),研學教師的話音剛落,北京市第十一中學高一年級的王清妍便把手舉得高高的,湊到教師面前,邊背誦課文邊用手指計數(shù)。
王清妍生于北京,她的童年和魯迅一樣,在菜園子里奔跑。站在百草園內(nèi),一種親切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這里能聞到泥土的味道,能摸到石井欄的光滑,能感知到樹干的粗糙,課本里的文字一下子活起來了?!?/p>
三味書屋在魯迅故居斜對面。
正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的那樣:“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笔瘶蛳旅媸且粭l小河,停泊著許多烏篷船,樹影婆娑,江南風韻撲面而來。
“媽媽,我找到了‘早’字!”趴在三味書屋學堂的窗戶上,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工業(yè)大道小學三年級學生黃譯手指著書桌,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三味書屋不大,房間正中懸掛著牌匾,牌匾下是一幅畫,畫上古樹底下伏著一只梅花鹿,這里是魯迅12歲至17歲時求學之地。
對黃譯而言,小小年紀的他,已經(jīng)讀了很多魯迅先生的作品。刺猹的少年、捕鳥的冬天、好看的鳥毛、偷煮的羅漢豆、月夜的船行等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對魯迅童年生活過的故鄉(xiāng)充滿了好奇。
文學總是與故土相連,魯迅正是從這里出發(fā),走上不斷求索的文學征程。
紹興文理學院魯迅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曹禧修告訴記者,魯迅是從紹興走向世界的文豪?!耙环矫娼B興哺育了魯迅,是魯迅文學的根脈所在,也是魯迅思想的根脈所在;另一方面紹興也借助魯迅文學被世界看見。”曹禧修說。
魯迅先生的作品是語文教科書中的經(jīng)典內(nèi)容。據(jù)人民教育出版社統(tǒng)計,魯迅至今仍是作品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篇數(shù)最多的作家。
北京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溫儒敏研讀魯迅60余年,相關(guān)著述甚多。在他看來,魯迅先生作品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思維,中小學生語文學習中閱讀魯迅作品,是“思想爬坡”。
“在中小學階段接觸一點魯迅作品,讓學生站到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的巔峰,多少體驗一下何謂經(jīng)典、何謂深刻,對他們的思想、眼界和文化素養(yǎng)都大有裨益?!睖厝迕粽f。
一棟小樓,見證青年魯迅的教育觀念
1910年,青年魯迅離杭返鄉(xiāng),就任紹興府中學堂(現(xiàn)址為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龍山校區(qū))教務長,兼教“植物學”“生物”的一部分功課。這段短暫的時光于他,更像是一段由躑躅到堅定的蓄勢之期。
到達紹興的第二天上午,記者便來到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觸摸初為人師的魯迅的人生軌跡。
校園內(nèi)至今還保留著一棟魯迅先生工作過的小樓,這是一棟西式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五開間二層,樓下靠東第二間即當年魯迅辦公和休息之處。
魯迅將對青年的希望和關(guān)愛,全情化為教書的熱情與動力。
曹禧修告訴記者,根據(jù)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教過的學生的回憶,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最大的亮點依然是教學,他博古通今,還是一個極具幽默的人,博得全校師生好評。
“作為舊式教育的叛逆者,魯迅執(zhí)教時十分注意深入實際,親自編寫教材,帶領(lǐng)學生去野外采制標本,同時引導學生密切關(guān)注社會時事,竭力宣傳革命?!辈莒拚f。
我國近代最早的著名園藝學家吳耕民教授,14歲時被紹興府中學堂錄取,師從魯迅。他在回憶錄里說,魯迅先生上的植物課生動易懂,各種枯燥的植物知識在他那里都變成了故事般的精彩。從那時起,他的心里萌生了學農(nóng)業(yè)的愿望。
魯迅是自由的,也是嚴謹?shù)摹?/p>
如今,在這棟小樓內(nèi),還保存著魯迅先生當年編寫的生理衛(wèi)生講義以及魯迅先生教學時用過的物件:一只日本東京產(chǎn)的袖珍顯微鏡實驗教具,25把解剖刀、小鑷子,一枚十分漂亮的生物標本。
魯迅是灑脫的,也是深邃的。
在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教師辦公樓被命名為“立人樓”,“立人”也是學校的校訓之一。而“立人”這一思想正是魯迅先生提出的。曹禧修解讀道:“所謂‘立人’,就是全人格的新人的培養(yǎng)。只有人格健全,人才能首先作為一個人而存在,才能成為有獨立生命、充沛生機的個體?!?/p>
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胡曉旭告訴記者,在魯迅精神的感召下,學校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項目化學習等系列校本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他還特意把記者拉到學校門口,指著校名“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教育集團”以及落款“何水漪書”說:“何水漪是我們學校的一名學生,寫校名的時候只有14歲?!焙鷷孕窠榻B,讓學生書寫校名只是其中之一,該校教學樓的文化建設(shè)都是以學生作品作為主角,學校的許多活動也都由學生策劃組織。
從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出發(fā),不足10分鐘的車程,記者便來到了紹興市魯迅小學和暢堂校區(qū)。為了讓魯迅小學的孩子們能天天“和魯迅在一起”,學校把魯迅童年的樂園——“百草園”搬進了校園。
魯迅小學的“百草園”里,有光滑的石井欄,有可以長得很高大的皂莢樹,還有那段不高的泥墻,也一樣有著何首烏和木蓮的藤蔓,有菜畦,還有個草藥園,那是分班級種植管理的勞動園地。
魯迅小學教育集團(總校)校長王慧琴告訴記者,作為以魯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所學校,魯迅小學一直實踐和弘揚以魯迅為特色的教育文化,確立了“立人為本、全人發(fā)展”的發(fā)展理念,構(gòu)建了順應學生天性、豐富可供選擇的“百草園”校本課程體系,用獨特的課程滋潤學生的生命成長。
一句箴言,折射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
從魯迅故居的側(cè)門出來,一面白墻上寫滿了魯迅語錄。一位青年游客高聲誦讀了這樣一句話——
“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p>
這是魯迅先生對青年人的寄語。
在這個生力奔涌的時代,青年們擁有了更大的舞臺,也擁有了更多的人生可能。據(jù)曹禧修的觀察,雖然魯迅的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可現(xiàn)在的青年人似乎越來越喜歡魯迅先生了。
在社交平臺上,魯迅是當之無愧的“頂流”,魯迅語錄、魯迅的表情包、魯迅創(chuàng)造的人物形象等仍頗受追捧。很多年輕人開始重讀魯迅,在魯迅語錄里感悟青年力量、傳承魯迅精神。
魯迅是硬氣的,是剛正不阿的。無論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還是在革命斗爭中,魯迅都是一個不妥協(xié)的、鐵骨錚錚的抗爭者。
毛澤東曾用一個“硬”字集中概括魯迅的性格特質(zhì),并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濒斞腹世锴埃懊褡寮沽骸闭毡诟裢庖俗⒛?,不少游人在這里拍照留念。
曹禧修說,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爸园阳斞阜Q為‘民族脊梁’,是因為他對中國人的精神作了深刻反思。”
在魯迅故里,記者還遇到了一位特別的人——魯迅先生的長孫周令飛先生。作為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他從2000年開始研究魯迅,在他看來,“這是每天和祖父在一起的二十多年”。
周令飛說:“魯迅文章里夾雜了一些文言文的用法和紹興方言,對中學生而言可能會有些難懂。不同年齡的人會讀到不同的魯迅,等他們有一定閱歷后,再讀魯迅感覺或許就不一樣了?!?/p>
在魯迅故里的長街上,一名手里拿著紹興特產(chǎn)黃酒棒冰、背著印有魯迅頭像的帆布包的大學生告訴記者,魯迅關(guān)注和思考了很多社會問題,強調(diào)了人性的尊嚴和自由,他更像是一種精神慰藉,青年人能夠從魯迅身上汲取到很多成長和奮斗的力量。
對王清妍而言,她最喜歡的魯迅語錄是:“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每每讀到這段話,她都心潮澎湃。
這次紹興魯迅故里研學,王清妍還買了兩個文創(chuàng)掛飾,上面是魯迅先生說過的兩句話——“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我便是唯一的光”?!拔蚁胗敏斞傅木駚砉奈枳约海θプ鲂聲r代的好青年?!蓖跚邋f。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親近魯迅,近年來,紹興開展面向全國中小學生“走近魯迅”主題教育活動和“魯迅故里”研學游活動,加深學生和游客對魯迅作品及紹興風土人情的了解,感悟和傳承魯迅的精神。
據(jù)統(tǒng)計,魯迅故里年均接待參觀者達200萬人次,其中前來參加研學實踐的中小學生超50萬人次,占總接待量的25%至30%,構(gòu)成了景區(qū)的基礎(chǔ)觀眾群體。
果然,魯迅先生,一直都未走遠。
(本報特別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 柴葳 蔣亦豐 于珍 張欣 執(zhí)筆:本報記者 于珍)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2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643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