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起案件的一審判決引起不少教師的關(guān)注。
一年多以前,一名11歲男孩在自家小區(qū)跳樓自殺,死前他留下一份遺書,指責班主任對他使用了暴力。也正是因為這份遺書,男孩家長把這位班主任送上了法庭,要為兒子討回一個公道。
學校監(jiān)控記錄了事發(fā)前幾天教室中的情況。這位班主任對男生說了“腦子笨死”“欠債大王”“言而無信”等言語,還實施了一次用書本拍頭頸部、一次換座位等行為。
這些行為會不會被法庭認定為暴力?
這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與之類似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引發(fā)了很多教師的疑問:我們到底還有沒有對學生的管教權(quán)。一些教師心有余悸:這位教師的一些行為自己也實施過,自己的行為哪些屬于正常管教,哪些又會被學生認定是“暴力”呢?如果這個邊界不清晰,教師恐怕就不敢管教學生了。
當然,就在前些天,法院一審認定這位班主任對男生的行為屬于批評教育和正常懲戒的范疇,用語和行為雖有失當之處,但總體上未偏離教育目的,還是在促使男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沒有造成對男生實質(zhì)上的人格貶損、名譽破壞等不良影響。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法院一審判決這位班主任無罪。
雖然法院給了這位班主任一個無罪的判決,也可以說這位班主任在近兩年的時間內(nèi)“贏”了這場官司,但毫無疑問,在這個案件中沒有贏家,因為一個年輕的生命逝去了。
有的教師從這個案件中學到了“明哲保身”,有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也有教師會更理性地進行總結(jié),究竟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能觸碰,也就是管教與暴力的邊界在哪里。這種總結(jié)無疑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一切體罰都不要碰,就連罰站這種被允許的懲戒手段也要謹慎再謹慎。但很多教師在總結(jié)的同時還會想到,這種一切從謹慎出發(fā)的思維只可以保證不輸官司,但并不能保證不引發(fā)孩子的過激反應。不同孩子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有些言語對一些孩子是“家常便飯”,而對另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可能會被視為一種“語言暴力”,引發(fā)孩子的過激行為,正常管教與暴力行為的邊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孩子的主觀認識來劃定的。
因此我想,對學生的管教,還是存在著一個因材施教的原則,很多老教師也都能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對“臉皮薄”的孩子就少說兩句,點到為止,孩子自然會改正。
另一方面,我還意識到,“不要產(chǎn)生對抗”也是管教的一個重要原則。學生犯了錯,真正意識到自己過錯的時刻,一定不是在對抗的狀態(tài)下!也就是說,教師采用一些高壓手段形成與學生的對抗狀態(tài),可能會讓學生一時害怕,但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里,只會增強孩子的逆反心理。相反,對孩子給予更多戰(zhàn)術(shù)上的“退讓”和“妥協(xié)”,可能更會有助于孩子認識上的提升。
前段時間,我們這里有位老師夜晚在學生寢室抓到一位通宵玩手機的學生,按照學校規(guī)章制度,這位老師收繳了這名學生的手機,沒想到學生威脅老師:“如果你不將手機還給我,我就從樓上跳下去!”
老師先是一愣,思索了幾秒鐘,轉(zhuǎn)而對這名孩子說:“先跟我到值班室,再將手機還給你!”孩子乖乖地跟著老師來到值班室,老師又對孩子說:“我收手機的目的是為了督促你努力學習,不沉迷網(wǎng)絡,將來有個更美好的生活,如果因為收了你的手機,你連命都不要了,我收了你的手機又有何意義呢?孩子,將手機拿去吧!”老師隨即將手機遞給孩子。
孩子望著老師,卻沒接老師手中的手機,想必老師的一時退讓也出乎孩子的意料,引發(fā)了他認知上的內(nèi)在沖突,過了兩三分鐘,孩子說:“老師,手機暫時放在你這里,放假時我再來取?!?/span>
一個有可能會引發(fā)沖突甚至禍及生命的事件被平息了,背后就是因為老師在學校紀律之上又有了靈活的退讓和妥協(xié)。
我們這里還有一名經(jīng)常打架的學生,被一所學校責令退學,轉(zhuǎn)到了另一所學校,依然動不動就與他人比拳頭。這天他又打架了,班主任安排他到辦公室寫檢討,孩子堅持不寫并毫不在乎地說:“反正遲早是要被開除的,我何必自討苦吃,再寫檢討?”
老師沒有逼他寫,而是自言自語地說:“老師無能呀!這么好的苗子,老師沒辦法把他培養(yǎng)成才,愧對學校和家長呀!”隨即離開了辦公室,把學生“晾”在了那里。
后來這名學生不僅寫了檢討,還改變了好打架的壞毛病,開始努力學習,最終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理想大學,他后來說:“老師的一聲嘆息,對我心靈的震撼太大了,我永遠也忘不了老師那長長的嘆息聲!”
孩子大多數(shù)的違紀不是犯罪,不需要老師像警察那樣嚴格依法制裁他們,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老師大可不必上綱上線,甚至連他們的生命都不顧也要執(zhí)行所謂的規(guī)章制度,非要在第一時間跟學生對著干。一定程度上的妥協(xié)、退讓、示弱或擱置,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先冷靜下來,不讓矛盾激化,事件后續(xù)的發(fā)展就有可能會逆轉(zhuǎn)。
在某些已經(jīng)激化的矛盾關(guān)系中,教師為什么必須學會妥協(xié)和退讓?
我們這里還有另一個頗具戲劇性的案例,能很好地說明這背后的原理。一個男生早戀,班主任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口口聲聲答應不再早戀了,還寫了保證書:“如果繼續(xù)早戀,主動退學!”沒想到保證書的筆墨沒干,一個周末的傍晚,班主任又抓到了這名男生早戀的證據(jù),老師一氣之下叫來孩子的家長,要家長將孩子領回家。孩子和他父母苦苦哀求都無濟于事。但就在這時,班主任老師在上班途中因為車禍住進了醫(yī)院,學校臨時調(diào)整了班主任。新任班主任接手處理這件事,非但沒為難這名男生,反而對男生表示理解,新班主任也承認那個女孩非??蓯郏泻芏鄡?yōu)點,在這個年齡對異性有美好的憧憬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這位新班主任同時也講明了一個道理,為了不影響男生自己和那個可愛女孩的前程,等到了戀愛的年紀再和女孩戀愛也不遲,就放這名男生進了教室。
男生對新班主任的這一番話聽了進去,將早戀放到一邊,在學校拼命學習,本來成績平平的孩子,經(jīng)過努力最終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后來也當了一名老師,還和當年的女孩結(jié)了婚。他說:“我感謝此前班主任老師對我的嚴格要求,更感謝新班主任對這件事的淡化,否則社會就少了一名老師,多了一名高中輟學學生!”
一位充滿建設性的教師為什么要學會退讓和妥協(xié)?退讓和妥協(xié)的背后其實是對孩子的理解。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有原因的,要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對他們行為的動機給予充分理解,這件事教師必須做,因為教師是過來人,他們必須主動走向孩子,而不是一味堅守自己的原則,讓學生來理解自己。一般來講,只要教師對學生的行為動機表現(xiàn)了足夠的理解,學生也會與教師相向而行,慢慢理解教師的苦口婆心,教師也就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最后還是要重復那句話: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過錯的時刻,一定不是在對抗的狀態(tài)下!既然對抗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那就先要創(chuàng)造一種在平和中解決問題的氛圍,而為了這種氛圍,作為成年人,教師必須先邁出第一步。這也是維持校園和諧、避免學生各種過激行為的必然要求。
(董建華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第二中學)
《人民教育》2023年第20期,原標題為《如何對待學生成長中的錯誤——兼談管教的邊界與原則》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643e.com All Rights Reserved.